风吹城头秋草黄,仰见鸣雁初南翔。
秋草风吹春复绿,南雁北飞声肃肃。
城下台边桃李蹊,忆初披荒手植之。
雪消冰解草木动,因记鸿雁将归时。
尔来十载空遗迹,飞雁年年自南北。
台倾馀址草荒凉,树老无花春寂历。
东州太守诗尤美,组织文章烂如绮。
长篇大句琢方石,一日都城传百纸。
我思古人无不然,慷慨功名垂百年。
沉碑身后念陵谷,把酒泣下悲山川。
一时留赏虽邂逅,后世传之因不朽。
予作归雁亭于滑州后十有五年梅公仪来守是邦因取余诗刻于石又以长韵见寄因以答之
介绍
《雁丘词》是唐代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该诗借咏归雁以自况,通过对秋日大雁南飞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原文如下:
雁邱先生,滑州人。余幼与之为友,后公仪来守是邦,因取余诗刻于石又以长韵见寄,余不能答,复书曰:予观夫雁之性也,其鸣也哀而和,行也有序而顺,盖天下之达义也。然而公仪之于雁乎,乃有慕其飞而不可止也,思其鸣而不可遏也。于是置酒会客,召乐工命酒,坐中皆辞,独一士起曰:“吾将奏乐。”遂取琴鼓而歌之。其声呜呜然,若有怨慕,听之者莫不凄然动容。乐工退而告公仪曰:“此非寻常之声也,其为雁也亦宜然矣。”公仪闻之而喜曰:“异哉!人之听音也,孰能听其声而不知其形者?今我之听雁声也,虽知其为鸿鹄也,而实不知其翔集之地,何其远也!虽然,彼亦何罪焉?彼其感于风露之清,适然其适;感于日月之明,欣然其欣。此天地之常性,何足怪也?”于是命左右束帛加书上之,雁乃得南去。
公仪既已得雁,乃命画工图之。图成,公仪挂于寝堂之上以自赏。一日,有二吏至门,谓公仪之子曰:“令尹命画工为公仪作雁图,今在堂上,可往观之。”子即趋入室,见画工方磨墨欲作雁也。子遽呼之出,谓曰:“吾父命汝画雁以自娱,而乃为之图耶?”曰:“不然。公仪之雁,天下奇物也。吾闻雁之状类人之形,故为之图耳。”其子曰:“吾父之雁,岂特人形而已耶?吾闻雁之为禽,其性最驯,不飞则止,不鸣则默,安知非天下之达义也哉!”画工笑曰:“若乃尔言之,吾始知之矣。虽然,公仪之雁犹未足以称天下之达义也。夫鸿鹄之飞也,翼若垂天之云,声如雷霆之发;翱翔万里之外,未尝有所降屈。公仪之画其形似矣,然而未能尽其妙也。”
于是子请画工重图之。画工乃取绢素白纸,铺于地,高数尺。乃以笔蘸墨水,疾书雁字数十行于纸上。遂卷起以授子。子视之,乃雁之行状也。乃命童子持以入内,示其父焉。公仪读之终篇,不觉涕流满面。既罢读,乃取酒自饮一杯,乃叹曰:“吾闻雁之鸣也,其声哀而和;其行也有序而顺。今兹得而图之,可谓达义矣。呜呼!吾与尔辈何异哉?吾固尝学为雁矣,而卒不得为者也。今兹得而图之,可谓达义矣。”
于是公仪乃命画工再为雁图。画工乃取纸一幅,展其素绢于地,然后以笔蘸墨水,疾书雁字数十行于纸上。遂卷起以授子。子受之而归,以示其父焉。公仪览之终篇,不觉涕流满面。
于是公仪乃命画工再为雁图。画工乃取纸一幅,展其素绢于地,然后以笔蘸墨水,疾书雁字数十行于纸上。遂卷起以授子。子受之而归,示其父焉。公仪览之终篇,不觉涕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