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左军巡刘判官

遥听洛城钟,独渡伊川水。
绿树郁参差,行人去无已。
因高望京邑,驱马沿山趾。
落日乱峰多,龙门何处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左军巡刘判官》——宋诗的韵味

在宋代,诗歌不仅是诗人情感的流露,更是他们与时代对话的重要方式。欧阳修的《寄左军巡刘判官》,是一首充满深意、耐人寻味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诗的原文如下:“遥听洛城钟,独渡伊川水。绿树参差影,行人去未已。”简洁而富有力量,每一句都像是一幅精致的图画,将诗人对远方故人的思念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欧阳修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远方朋友的深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他描绘了洛阳城外的景色,钟声回荡,伊水潺潺,树木郁郁葱葱,行人匆匆,这些景象既表现了自然的美,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的牵挂。

在写作背景上,《寄左军巡刘判官》创作于北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当时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远离京城,心情难免郁闷。他在赴任途中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洛城”、“伊水”等字眼,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指代,更蕴含着深远的文化意义和个人情感的投射。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欧阳修在用词造句时,追求的是语言的准确与精炼,同时也不失诗意的浪漫与抒情。他的笔触细腻而深刻,能够将简单的景物转化为富有情感的语言,使得这首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寄左军巡刘判官》是一首集历史意义、艺术价值和哲理思考于一体的文学作品。它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能够听到那悠扬的钟声,看到那流淌的伊水,体会那行路人的孤独与坚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