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龙山谭使君五首

万里云涛海峤秋,倩人扶上黑云兜。
一帘新雨西楼晚,卧听乌衣说旧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龙山谭使君五首》是宋代诗人黎廷瑞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宋诗在宋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鉴赏:

  1. 诗歌原文
    雾阁云窗罨画开,半栽松竹半栽梅。
    不须更种桃花树,怕引渔郎入洞来。

  2. 作者简介
    黎廷瑞,字祥仲,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度宗成淳七年(1271年)赐同进士出身,时年二十二,授肇庆府司法参车,需次未上。宋亡后隐居山中十年,与吴存、徐瑞等遥应。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摄本郡教事,凡五年,退后不出,更号俟庵。武宗至大元年卒,有《芳洲集》三卷,收入清史简编《鄱阳五家集》中。

  3. 诗歌内容解析

  • 意境描绘:《寄龙山谭使君五首其一时》中“雾阁云窗罨画开,半栽松竹半栽梅。”展现了一幅清新脱俗的山水画面,通过云雾缭绕的阁台、绘有山水的窗户以及松竹梅花的点缀,勾勒出一幅幽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观。这里的“霭”指雾气,而“画”则暗示了绘画或雕刻,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更加生动和立体。
  • 寓意表达:“不须更种桃花树,怕引渔郎入洞来”一句蕴含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桃花通常象征着美丽和诱惑,此处的桃花树可能指的是世俗繁华之地,诗人以此表达了自己远离纷扰、归隐自然的愿望。
  1. 文化背景
  • 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文人墨客们纷纷以诗词歌赋抒发情感,反映社会现实。黎廷瑞作为宋代的诗人之一,其在诗歌创作中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不仅丰富了宋代诗歌的内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南宋灭亡后的文人生活状态密切相关。许多文人在战乱和政治动荡中感到迷茫和无奈,他们选择隐逸山林,寻求精神寄托,而这首诗便是这一时期文人心态的真实写照。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黎廷瑞在这首七言绝句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中的“雾阁云窗”、“半栽松竹半栽梅”等意象,不仅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理解。
  • 语言精炼:诗中的用词精准而富有层次感,每个词语都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意境。例如,“雾阁云窗”描绘了一个朦胧而神秘的空间,而“半栽松竹半栽梅”则展现了诗人对四季变化的观察和感受。
  1. 赏析与批评
  • 从文学角度来看,黎廷瑞的这首《寄龙山谭使君五首其一》在宋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体现了宋代诗歌的审美特色,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到的艺术见解。
  • 在现代,这首七言绝句依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它不仅能够启发读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感悟,也能够激发人们对于生活态度的思考。

《寄龙山谭使君五首其一》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诗歌作品,也是宋代诗歌艺术的典范。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它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仍能保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