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上

失脚尘凡不易收,莫思冠佩裹狙猴。
但逢司马心相许,便拟中郎赋远游。
弱水蓬莱三万里,仙家日月八千秋。
闻名径欲兹山稳,不学刘郎世外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江上,是一首由杜甫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怀,也有对人民疾苦的细腻描写。杜甫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意境深远,语言精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 诗歌原文
    江风引舟去,渚岸水花飞。
    沙鸟迎人语,江天共暮归。

  2. 诗歌解读

  • 首联解析:“江风引舟去,渚岸水花飞。”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江行的画面。江风阵阵,吹送着渡船从渚边出发,向着遥远的对岸驶去。渚岸的水花飞溅,与江风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动态美的画面。
  • 颈联解析:“沙鸟迎人语,江天共暮归。”颔联写目击的江景。颈联由近瞻转入远眺,由广袤的空间而及于纵深的时间。尾联借倚棹吹笛的欲望,抒寄诗人的余韵,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途的期待和对故乡的思念。
  1. 创作背景
  • 根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此诗是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当时杜甫因国事家事忧心忡忡,身处战乱之中,无法安享太平岁月。他通过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1. 艺术特点
  • 情景交融:这首诗通过描绘江行的场景,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读者在欣赏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意象丰富:诗中的“水花”、“沙鸟”等意象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的语言,还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 结构严谨:全诗遵循七言律诗的格式,每一句都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律诗的规则性与美感。这种严谨的结构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 情感深沉:诗中流露出的是对家乡的深情怀念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这种深沉的情感表达,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深度。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述和对和平生活的期望,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展现了他在乱世中坚守信仰、追求理想的坚韧精神。
  1. 名家点评
  •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这首诗说:“气韵苍莽,有吞纳百川之势;音节顿挫,无一毫痕迹。”这句话高度评价了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其气势磅礴的风格和音韵流畅的特点。
  • 清人张谦宜在《删订唐诗解》中进一步指出:“‘江风’以下六句,直下便到‘暮归’,不假外景点缀,却处处有景。”这句话强调了杜甫诗歌中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的高度统一,以及他在诗中巧妙运用自然元素来表达情感的技巧。

《过江上》是杜甫晚年的作品,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杜甫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