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荷池纳凉呈云心

重入僧窗听雨眠,藕花只在客床前。
囊空不欠苏秦舌,口渴频呼陆羽泉。
十里湖光天半席,一阑秋影月初弦。
新凉风物无人共,坐听微钟只自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报恩荷池纳凉呈云心》是宋代诗人萧立之的作品,全文如下:重入僧窗听雨眠,藕花只在客床前。囊空不欠苏秦舌,口渴频呼陆羽泉。十里湖光天半席,一阑秋影月初弦。新凉风物无人共,坐听微钟祇自怜。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还透露出一种孤独的哲思和对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的向往。以下是关于《报恩荷池纳凉呈云心》的介绍。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报恩荷池纳凉呈云心》是宋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诗中的意象生动鲜明,如“荷池”、“客床前”等,都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和谐的画面。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远离尘嚣、静享自然的意境。

在创作背景方面,《报恩荷池纳凉呈云心》体现了作者萧立之独特的生活哲学。他身处繁华却内心追求宁静的环境,这种矛盾的心态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试图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这种表达方式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报恩荷池纳凉呈云心》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对古典诗词的研究和学习,不仅能欣赏到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还能深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报恩荷池纳凉呈云心》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还能深刻理解古人的生活哲学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