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曾楚山

自笑忧兵阅四州,此身只为苦吟留。
林栖几见芦穿膝,室毁欲无茅盖头。
岁月巧将吾辈老,江山唤起故人愁。
诗来忽作山阴想,问字敲门可得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次曾楚山》是宋代诗人萧立之的作品。下面将围绕其内容、背景及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1. 原文
  • 原文节选:自笑忧兵阅四州,此身只为苦吟留。
  • 翻译:自嘲因忧虑战事而四处游历,只为了在诗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萧立之,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其生平和作品流传至今。
  • 时代背景:这首诗的创作大约发生在南宋时期,那时的战争频繁,文人墨客往往因国事而四处奔波,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1. 主题思想
  • 忧国忧民: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知识分子责任感。
  • 个人情怀:同时,这首诗也是诗人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诗中的“林栖”、“茅盖头”等词汇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孤独的图景,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外界纷扰的排斥。
  • 语言简练:《次曾楚山》的语言简洁明快,通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体现了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1. 文学价值
  • 历史价值:作为宋代的文学作品,它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次曾楚山》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之星。

《次曾楚山》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时代忧患的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