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刘苍涯见访

山里清怀人得知,地炉灰冷雪来时。
七年有别君仍壮,一事无成我自悲。
履豨应为天下计,缚鸡曾见故人诗。
欲谈世事难相就,不为冲寒脚力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萧立之的《次刘苍涯见访》是一首宋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在特定场景下的感受和心境

《次刘苍涯见访》是宋代著名诗人萧立之作,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示了诗人面对自然、人生以及友情的独特感悟。诗的原文如下:

山里清怀人得知,地炉灰冷雪来时。
七年有别君仍壮,一事无成我自悲。
履豨应为天下计,缚鸡曾见故人诗。
欲谈世事难相就,不为冲寒脚力疲。

首句“山里清怀人得知,地炉灰冷雪来时”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野景象,诗人身处幽静之所,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寒冷与清寂。这里的“清怀”不仅指心境清明,也暗示着对外界纷扰的超然态度。接下来的四句,“七年有别君仍壮,一事无成我自悲”,反映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已久,岁月流转中,昔日的豪情壮志已不再,而自己却一事无成,深感失落和悲哀。这两句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一方面是对过去辉煌岁月的回忆,另一方面则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诗中的“履豨应为天下计,缚鸡曾见故人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怀。这里的“履豨”意味着治理国家,“缚鸡”则象征着民间疾苦。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表达出他想要为国家和人民考虑,但现实的束缚使他无法轻易实现这些抱负。

最后两句“欲谈世事难相就,不为冲寒脚力疲”反映了诗人面对困难的决心。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天下事贡献绵薄之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如身体疲惫),暂时无法实现这一愿望。这既体现了诗人的责任感,也透露出其坚韧不拔的性格。

《次刘苍涯见访》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深刻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出,萧立之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还在于他能将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背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美学追求和人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