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国惬幽尚,复此尘外亭。
朱阑出烟雨,掩苒交回汀。
野鹜自争食,霜鸥飞冥冥。
如何渔翁醉,大浪摇不醒。
赋曾氏江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曾氏江亭》是徐鹿卿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徐鹿卿,字子真,号东野逸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赋曾氏江亭》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精湛的艺术技巧以及丰富的情感色彩,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首诗通过对江亭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悟,也透露出他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诗中“江国惬幽尚,复此尘外亭”两句,生动地勾勒出了江亭的宁静与超然。作者通过“江国”与“尘外”这两个词组,传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心灵的自由自在。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淡泊态度,体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人生理想。
“朱阑出烟雨,掩苒交回汀”描绘了江边的景色,通过色彩的渲染和动态的捕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和谐的自然之中。这里的“烟雨”与“掩苒”,不仅形容了江亭周围的自然环境,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迷惘与寻觅。
“野鹜自争食,霜鸥飞冥冥”两句,通过野鸭和鸥鸟的自由捕食与翱翔,表达了自然界生物的生命力和自由状态。这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实社会中人们被束缚、失去自由的强烈对比和批判。
“如何渔翁醉,大浪摇不醒”则以渔翁醉生梦死的比喻,揭示了人生中某些看似平静无波的生活背后,可能隐藏着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这一比喻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赋曾氏江亭》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寓意,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的意义以及社会的现实问题。这首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佳作,也是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深入探讨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