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邦人诗

我本江海人,来守仙佛国。
年丰讼牒稀,公事不留积。
岂无一樽酒,约客飞大白。
重念此邦人,朝饱不谋夕。
顷遭两年荒,十九皆菜色。
城中多饿殍,倒死臭熏陌。
幸兹连岁丰,粒米弃狼籍。
嬉嬉不营生,便尔轻牟麦。
三日天不雨,沙田已龟坼。
十家九无储,何以度饥厄。
我为此邦忧,夜眠不安席。
愿天岁岁丰,愿尔痛俭啬。
一年三年储,三年九年食。
尧汤虽在上,丰歉岂可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萧振的《示邦人诗》是宋代诗人萧振写给邦人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当地民生的深切关怀以及从江海之民到仙佛国土的转变。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人背景和创作意图
  • 诗人简介:萧振,字叔通,宋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多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与矛盾。
  • 创作动机:《示邦人诗》的创作源于萧振对邦人的关切和同情。他在诗中不仅描绘了从江海之民到仙佛国土的生活转变,还深刻反映了当地民生的困境。
  1. 诗歌内容解析
  • 生活变迁与对比:诗中通过对比诗人自己的江海生活与邦人的生活,揭示了两方在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上的极大不同。
  • 对邦人生活的同情:诗人表达了对邦人生活的深切同情和担忧。他观察到邦人在连年饥荒之后仍面临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而自己虽已远离战乱,却未能享受到丰年的安宁。
  1. 社会现实反映
  • 经济萧条与政治腐败:诗中提及“三日天不雨,沙田已龟坼”,反映了当时自然灾害频发和地方政治腐败的问题。
  • 社会阶层差异:通过对邦人的描写,展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距和不平等现象,凸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

《示邦人诗》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也是萧振对人民苦难的深刻同情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的表达。《示邦人诗》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国事民情的深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