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补阙清风亭

去国遗忠荩,朝盘托讽深。
因知洁己意,亦是爱君心。
貌像意全古,子孙贫至今。
清风如可继,块土已埋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唐补阙清风亭》是宋代诗人薛嵎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其意义:

  1. 作者介绍
  • 薛嵎生平:薛嵎,字潜夫,号静居居士,宋神宗熙宁年间进士。他一生经历了多次的官职升降与变迁,其仕途颇为坎坷,但诗作中却流露出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和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1. 诗句原文
  • 去国遗忠荩:表达了诗人离开国家时,对于国家的忠诚未泯。
  • 朝盘托讽深:暗示了诗歌通过政治隐喻,表达深刻的社会批评或忧国忧民的情感。
  1. 作品翻译
  • 去国遗忠荩: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依然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贡献。
  • 朝盘托讽深:在朝廷的政治舞台上,诗人通过含蓄的方式提出了深刻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 因知洁己意:认识到自己保持清白的重要性。
  • 亦是爱君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君主的爱戴之情。
  • 貌像意全古:外表和内心都保留着古代的风范。
  • 子孙贫至今:虽然诗人的后代生活贫困,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传承祖辈的精神。
  • 清风如可继:希望有清风能继续吹拂,寓意清廉的政治风气能够延续。
  • 块土已埋沉:意味着即便是最珍贵的土地,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逐渐被遗忘或埋没。
  1. 创作背景及意义
  • 创作背景:《唐补阙清风亭》的创作时期处于宋代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社会矛盾尖锐,文人士大夫面临许多挑战和困惑。薛嵎作为一位具有敏锐政治洞察力的文人,通过他的诗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态度。
  • 时代意义:《唐补阙清风亭》不仅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社会现实的看法和态度。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以及对个人品德的坚守。

通过对《唐补阙清风亭》的深入解析,不仅能够了解到宋代诗人薛嵎的个人生平和创作特色,还能体会到这首诗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