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农家

门巷规模古,田园气味长。
小桃红破萼,大麦绿衔芒。
稚犬迎来客,归牛带夕阳。
儒衣愧飘泊,相就说农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农家》是宋代诗人戴复古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农家住宿时所见的田园景象和乡村生活。首句“门巷规模古”展现了农家房屋古朴的风貌,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沉淀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门巷规模古,瓦窗通月明。
    夜深鸜鹆噪,人静桔槔声。
    村落有古意,田园关客情。
    儒衣成底事,所得是虚名。

  2. 诗歌内容分析

  • 田园景象:《宿农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夜晚的农家图景。诗人用“门巷规模古”形容农家房屋的古朴,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沉淀和文化的厚重。“瓦窗通月明”则将读者引入一个明亮的空间,窗外的月亮清晰可见,给人以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 乡村生活氛围:诗中“夜深鸜鹆噪,人静桔槔声”描绘了农家夜生活的宁静与和谐。鸟儿的叫声和农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朴实无华的生活韵味。
  • 文化背景与情感体验:通过“村落有古意,田园关客情”两句,诗人表达了对乡村文化的深厚感情以及自己作为客人在此地的独特体验。这里的“古意”不仅指的是古老的村落建筑,更象征着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传承。“客情”则反映了诗人作为一个外来者对这种乡村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喜爱。
  • 哲学思考与自我认知:“儒衣成底事,所得是虚名”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诗人虽然穿着儒者的服装,但内心追求的是真正的学问和道德修养,而非外在的虚名和地位。这种深刻的人生感悟让诗歌增添了更多的哲理意味。
  1. 诗歌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夜深鸜鹆噪”,通过动物的叫声来传达乡村夜晚的宁静与美丽。此外,“桔槔声”这一细节也极具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农家之中。
  • 语言的选择:戴复古在《宿农家》中选择了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 情感的抒发: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使得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是诗歌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1. 诗歌的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的体现:通过对《宿农家》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的社会风情、农村生活以及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这些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和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审美情趣的培养:通过对《宿农家》这样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提高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宿农家》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与现代,自然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感受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