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栗斋巩仲至

几度观朝报,差除不到君。
山林自台阁,文字即功勋。
吟苦孟东野,潜深杨子云。
一官虽偃蹇,千载有知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栗斋巩仲至》是宋代著名诗人戴复古的诗作,其作品风格独特,情感深沉。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戴复古(1167年—约1248年),字式之,号放斋,世称放翁,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其诗作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被誉为“宋诗四大家”之一。
  1. 诗作原文及赏析
  • 原文
几度观朝报,差除不到君。  
山林自台阁,文字即功勋。  
吟苦孟东野,潜深杨子云。  
一官虽偃蹇,千载有知闻。  
  •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以及对社会现状的不满。通过描绘自己的处境和内心感受,展示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钦佩以及对功名利禄的看法。
  1. 创作背景
  • 《寄栗斋巩仲至》的创作背景是在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年—1200年),当时戴复古正在京城任职,但未能得到提拔,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失望和感慨。诗中的“山林自台阁,文字即功勋”等句,透露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朝政与山林、文才与功名,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种对比手法既突出了诗人的个性特点,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象征意象:“山林”、“台阁”等意象,不仅代表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也象征着诗人的精神世界和追求。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哲理性和深远意义。
  1. 文化影响
  • 传播与接受:戴复古的诗歌在南宋时期广为流传,深受文人学士的喜爱。他的诗作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 后世评价:虽然戴复古的作品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但他的诗歌却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受到了后世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许多学者对他的诗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认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可以发现《寄栗斋巩仲至》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感人的艺术表现,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