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壬辰秋大旱饥临江守王幼学监簿极力救民癸巳夏不雨几成荐饿监簿祷之甚切终有感于天

恳切金章奏,精诚玉帝知。
稻粱民性命,丰歉国安危。
苗秀方成实,雨来还及时。
人能合天意,天亦顺人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江西壬辰秋大旱饥临江守王幼学监簿极力救民癸巳夏不雨几成荐饿监簿祷之甚切终有感于天》是明代文学家唐顺之的一篇记叙文。这篇文章记录了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发生在江西省临江市的一场大旱灾及其影响,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王守仁(号幼学)的感激之情,赞扬了他不畏艰辛、为民请命的行为。

文章开篇提到“江西壬辰秋大旱”,即明嘉靖三十八年秋季的干旱,这是背景信息。接下来描述了当地百姓面临的困境:“饥临江”,意味着严重的饥荒正在临江地区蔓延。随后,王幼学作为临江的官员被提及,他不仅担任监簿一职,而且还极力救助民众,展现了他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文章中特别提到了王幼学对祈祷的执着:“癸巳夏不雨几成荐饿监簿祷之甚切”。这里的“荐饿”是指王幼学因长期在灾区工作而变得非常饥饿,几乎到了丧命的边缘。然而,他依然坚持不懈地为求雨而祈祷,表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和对民众安危的深切关怀。

王幼学的不懈努力有了回报:“终有感于天”,即他的祈祷感动了上天,降雨缓解了旱情。这一转折标志着灾害的结束和人民生活的恢复。

全文以“我不知道”作结,可能是谦虚的说法,表示自己对王守仁的敬佩之情难以用语言表达。

这篇记叙文虽然简短,但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示了一个官员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民请命的故事,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正义和善良行为的赞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