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续饥民命,神知太守心。
骄旸化霖雨,六月借春阴。
早稻先秋熟,晚田储水深。
去年饥欲死,不料到于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及平时积累,填出相关语句。本题要注意“悯”“祷”字的书写。

【答案】

①江西:今江西省。②壬辰:明朝天启七年。③饥临江:指大旱时,百姓饥饿,流离失所。④监簿:官名,即郡守的属吏。⑤极力:尽力。⑥癸已:天启八年。⑦荐饿:指因饥而死。⑧天续命:指上天延续百姓的生命。

译文:江西在天启七年大旱,百姓饿死。王幼学作为监簿极力拯救人民,天启八年六月没有下雨,几乎酿成饥荒。王幼学祈祷苍天,非常恳切,最终得到上天感念。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天启七年(1627)江西大旱之时所作的。诗中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的政治抱负和思想情操。首句“江西壬辰秋”点明时间,交代了地点,说明作者当时身居江西。第二句“大旱饥临江”,直接点明“壬辰秋”发生的自然灾害——大旱,以及由此造成的灾情。第三句“守王幼学监簿”,说明诗人当时的身份,即江西监州府的官员。第四句“极力救民”,表明他当时尽自己的努力来拯救百姓,表现了他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第五句“癸巳夏不雨”,点明了时间,说明天气异常干旱,连夏天都没有降雨,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第六句“几成荐饿”,说明人民遭受的苦难已经到了极点,几乎到了饿死的边缘。第七句“祷之甚切”,表明他在得知灾情后,十分焦急地祈祷苍天,希望它能够降雨解救人民。第八句“终有感于天”,表明经过他不懈的祈祷后,上天终于被感动,降雨解救了人民,表现了他不畏艰难、执着坚持的精神品质。整首诗通过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关心民生、为民请命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