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何道士有诗声杨伯子监丞盛称之以杨所取之诗求跋其后

道人幽吟岩壑底,伴晓猿啼秋鹤唳。自陶情性乐天真,一心不作求名计。
一朝邂逅杨东山,诗声扬扬满世间。东山才与诚斋敌,手腕中有万斛力。
为君翻九渊,探君骊龙珠。为君擘沧海,钩上珊瑚枝。
丰城地下掘起龙泉太阿双宝剑,南山雾里窥见隐豹文章皮。
是宝欲藏藏不得,总被东山手拈出。道人从此诗价高,石廪祝融争崒嵂。
君不见弥明石鼎联句诗,千载托名韩退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衡山何道士有诗声杨伯子监丞盛称之以杨所取之诗求跋其后》是元代诗人陈孚的作品。

原文如下:
衡山何道士有诗声,其名未闻于世者久矣。杨伯子监丞盛称之,以诗求跋其后。余曰:“道人之诗,固已高绝千古,而况能为跋乎?”杨笑曰:“不然。人之于诗文,犹人之生也,必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今道人之诗,固已如天壤间不可复见之物矣;然犹得为道人之诗,则其人亦未尝死,未尝亡,未尝终也。”余乃为之跋云:“衡山何道士,不知何许人也。其为人也,若玉树临风,飘飘然出尘表,不与众同。其游也,则烟霞泉石,皆入其诗。故其诗,虽在山林之外,而实有山林之意。盖神仙家言,本非诞谩,但世人不识耳。予尝过其居,有堂曰‘白云’者,堂之前有巨石,上可坐百人,而色白如雪,故曰‘白云’。道士常坐此石上,啸咏而歌,其声清越,闻者忘归。予尝从之学,其音节谐婉而不失度,听之使人忘食。予又尝遇道士于途,问:‘先生何日得道?’道士曰:‘吾不知。’又问:‘何时得仙?’道士曰:‘吾不知。’予因叹曰:‘道无定形,仙无定迹。吾闻之古先哲王之遗教云:‘至人无梦,真人无语,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夫如是,则道、仙果有耶?曰:‘不然。道无有,何以得之?仙无迹,何以得之?’予于是益知其言之有理。虽然,道岂止于此而已哉!道之在我者,心也;道之在人者,情也。心为性体,情为主用。心者,道之所以寓也;情者,道之发用也。情之动,而道随之矣;道之行,而情应焉。情之正者,道斯正之,情之邪者,道斯邪之。故情之动也,虽出于无意,而道无不至焉,是则所谓‘浩然之气’者是也。”

这首诗跋文通过描述道士何氏的风采及其诗歌的艺术特点来表达对这位文人墨客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道家哲学和文学艺术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