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曾通判招饮后见贻

竹际松间构小堂,高眠客榻燕华觞。
每询浊酒频加酿,不问馀金几在囊。
自愧效陶无好语,敢烦凌杜发新章。
庆门又喜亲才子,藉藉声华满士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曾通判招饮后见贻》是宋代诗人韩维的诗作。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分析: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祖籍真定灵寿(今属河北),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他是韩亿之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由于父亲的政治庇护,韩维得以通过科举入仕,但父亲死后,他选择闭门不出仕。
  • 政治生涯:在仁宗朝,他被欧阳修推荐为太常礼院知事,不久后出为泾州通判。他的仕途经历了起伏,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文学创作,而是继续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1. 诗歌原文
  • 诗句内容:《和曾通判招饮后见贻》表达了韩维对友人曾通判的热情邀请以及他对饮酒作诗的热爱之情。他描述了自己在竹间松间构小堂,高眠客榻燕华觞的场景,以及在朋友面前频繁地询问浊酒如何酿造、余金是否充足。
  • 诗意解读: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饮酒作诗场景的描写,传达了与友人相聚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诗人也流露出自愧不如陶渊明的感慨,并在结尾处表示愿意效仿杜甫,发表新章。
  1. 写作背景
  • 宴饮场合:《和曾通判招饮后见贻》的创作背景是在一次与曾通判的宴会之后,诗人被赠诗而作此作答。
  • 诗人心境:诗人在宴饮之中感受到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并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和曾通判招饮后见贻》不仅展示了诗人韩维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风貌。这首诗不仅是韩维个人创作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宋代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