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孝子

丧期著常数,在古固有之。
嗟嗟三季后,礼让俗亦衰。
亲亡有不葬,况问功与期。
公孙布衣士,未免寒与饥。
生兮已不恤,死者吾敢欺。
孝生因其心,礼大实以时。
挺然颓俗内,独以古自为。
萧萧天平山,松柏有馀悲。
何以表懿行,刻此无愧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公孙孝子》是一首宋朝时期的诗词,作者是韩维。下面将通过对其背景、内容以及赏析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作创作于宋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文学兴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普及。
  • 作者韩维:韩维是宋朝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广受赞誉。作为宋代的诗人,韩维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节选:丧期著常数,在古固有之。嗟嗟三季后,礼让俗亦衰。亲亡有不葬,况问功与期。
  • 翻译:丧期遵循常数,自古以来都有此规定。哀叹三季后的礼让风俗已衰。亲人去世后不埋葬,更不用说询问功劳和期限了。
  1. 作品赏析
  • 主题思想:《公孙孝子》通过对丧礼习俗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诗中通过对丧礼习俗的批判,揭示了礼制败坏和社会风气的堕落。
  • 艺术特色:作为宋朝诗人,韩维的《公孙孝子》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能够深刻揭示人性和社会的矛盾。
  1. 历史影响
  • 文化贡献:韩维的《公孙孝子》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也是研究宋朝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文献。它展示了宋代诗人对社会责任和道德操守的深刻认识。
  • 后世评价:自《公孙孝子》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评价。它不仅被视为宋诗中的佳作,也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部重要著作。
  1. 现代意义
  • 教育意义:在当代,《公孙孝子》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提醒人们要关注社会问题,弘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文学价值: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文化享受。它不仅展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也为现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公孙孝子》作为一首宋朝时期的诗词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上的瑰宝,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了解,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