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高阳胜,近在汝州侧。
跂予三年望,我愿今卒获。
烟云函两山,台殿开半壁。
解鞍高林下,仰视怯登陟。
苍松盘老枝,矫矫入檐隙。
微风韵其上,落耳寒恻恻。
枇杷两高树,中国所未识。
叶间青实骈,大与蜀土敌。
我来暮暮后,花草已狼籍。
不见踯躅红,西岩向人碧。
出门步榛荟,微径不可索。
援篱下幽涧,剥藓题苍石。
鸟啼无定音,虎斗有遗迹。
石台平挺挺,野竹瘦历历。
主人尉下邑,奔走困符檄。
喜我萧散人,幽奇共搜剔。
息阴时一憩,贪胜还自力。
归时山气冷,草露湿游屐。
举手谢峰峦,高秋复来觌。
同曼叔游高阳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曼叔游高阳山》是宋代诗人韩维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诗歌原文:
久闻高阳胜,近在汝州侧。
跂予三年望,我愿今卒获。
烟云函两山,台殿开半壁。
解鞍高林下,仰视怯登陟。
苍松盘老枝,矫矫入檐隙。
微风韵其上,落耳寒恻恻。
枇杷两高树,中国所未识。
叶间青实骈,大与蜀土敌。
我来暮暮后,花草已狼籍。
不见踯躅红,西岩向人碧。
出门步榛荟,微迳不可索。
援篱下幽涧,剥藓题苍石。
鸟啼无定音,虎斗有遗迹。
石台平挺挺,野竹瘦历历。
主人尉下邑,奔走困符檄。
喜我萧散人,幽奇共搜剔。
息阴时一憩,贪胜还自力。
归时山气冷,草露湿游屐。
举手谢峰峦,高秋复来觌。诗歌注释:
- 诗中“高阳”指的是高阳山,位于汝州侧。
- 诗人韩维对于这次游览充满期待,三年前就开始盼望,如今终于得以实现。
- “烟云”指山上云雾缭绕的景象,“台殿”形容山中宫殿或楼台建筑的宏伟。
- “苍松”描绘了苍翠的松树盘旋的老枝,“矫矫”形容树枝弯曲有力。
- “枇杷”指两种高大的枇杷树,“中国所未识”说明这些枇杷树在中国也是罕见的珍品。
- “萋萋”形容草木生长得茂盛,“踯躅”是杜鹃花的一种,常在春天开放,此处用来比喻春天的景色。
- “虎斗”指老虎争斗的痕迹,“石台”指的是山中的石制平台。
- “野竹”指山中的竹子,“萧散人”指诗人自己。
- “息阴”指在树下休息乘凉,“游屐”指游览时的鞋印。
- “举手谢峰峦”意为向山峰挥手致意,“高秋”指秋季,表示秋天再次拜访此地。
- 诗歌赏析:
-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诗人对高阳山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 诗句中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高阳山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
- 诗中的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感,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 写作背景:
- 韩维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盛世。
- 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 《同曼叔游高阳山》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艺术特色:
- 韩维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 在这首诗中,他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使诗歌充满了诗意。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山水风光,又有历史遗迹,展现了高阳山的独特魅力。
《同曼叔游高阳山》是一首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热爱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古诗。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宋代文化和历史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