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高阳胜,近在汝州侧。
跂予三年望,我愿今卒获。
烟云函两山,台殿开半壁。
解鞍高林下,仰视怯登陟。
苍松盘老枝,矫矫入檐隙。
微风韵其上,落耳寒恻恻。
枇杷两高树,中国所未识。
叶间青实骈,大与蜀土敌。
我来暮暮后,花草已狼籍。
不见踯躅红,西岩向人碧。
出门步榛荟,微径不可索。
援篱下幽涧,剥藓题苍石。
鸟啼无定音,虎斗有遗迹。
石台平挺挺,野竹瘦历历。
主人尉下邑,奔走困符檄。
喜我萧散人,幽奇共搜剔。
息阴时一憩,贪胜还自力。
归时山气冷,草露湿游屐。
举手谢峰峦,高秋复来觌。

【注释】

高阳山:即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跂予:企望我。跂,踮起脚跟。

烟云函两山:云雾缭绕的山峦,形容山之高大。函,环绕。

台殿开半壁:山顶有殿阁,只有一半露出。

苍松盘老枝:苍劲的松树枝干盘屈盘旋。

矫矫:挺立的样子。

落耳寒恻恻:指风吹松涛声。

枇杷、蜀土:这里指嵩山的特产——枇杷树和四川产的茶。

狼籍:凌乱不堪。

踯躅红:杜鹃花的一种。踯躅,一种植物名。红,此处作动词用,意为盛开。

西岩:指嵩山中的西峰。碧,青色。

榛荟:长满榛草的小道。

幽涧:清幽的山涧。

剥藓题苍石:在苍苔覆盖的石头上题字。

无定音:没有固定的节奏或声音,比喻鸟语不规律。

虎斗:老虎争斗时留下的爪印。

历历:清晰可见的样子。

主人尉下邑:指嵩山的主人(山主),即山中的寺庙住持。尉,官名。

奔走困符檄:因公务繁忙而奔走不停。符檄,公文。

萧散人:闲散的人。

息阴:休息。时一憩:偶尔休息一下;时,偶尔;憩,休息。

贪胜:贪图胜过别人,指好胜。还自力:还要自己用力。

归时山气冷:回到山上时,天气已很寒冷。

复来觌:再次相见。觌,面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高阳山的一首纪行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春。此诗先写景后记游,情景交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游高阳山所见所感。全诗语言简练,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山水游记诗。

首联点出嵩山“久闻”而“近在汝州侧”。这是作者对嵩山的第一次印象,也是这次游高阳山的缘由。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

颔联写三年望嵩山的情景:我盼望已久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真是令人高兴啊!可是,当我来到嵩山脚下时,又感到有点畏惧,不敢攀登。

颈联写登山途中所见:登上山峰后,只见云雾缭绕的两山相依,半边山崖敞开;站在高处,只见苍松盘曲的老枝伸入檐隙,微风吹过松涛阵阵,使人感到寒颤。

这一联是写登山途中的景色和感受。诗人通过描绘烟云、苍松、老枝等自然景物,表现出自己登山时的欣喜之情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从开始的喜悦、激动到后来的畏惧、紧张再到最后的欣赏与喜爱。

尾联写登顶后的所见所感:看到苍松盘曲的老枝,不禁想起了家乡的苍松;听到鸟儿啼声,仿佛看到了杜鹃花盛开的景象;闻到了松涛阵阵,仿佛感受到了四川茶的香气;看到山间的草木凋零,不禁想到了自己曾经忙碌的公务。最后一句“不见踯躅红,西岩向人碧”,则是诗人对于嵩山的美好向往和赞美。

整首诗以时间为线索,按照“远观”、“近看”、“细想”的顺序展开叙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同时又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自己的联想,将情感融入自然之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