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曼叔灵树相别

男儿易为别,寻尺固可轻。
今日掺子祛,悽惶不自平。
岂其道里远,要是隔音形。
春风卷行迹,车马无留征。
回首高阳峰,隐约林间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曼叔灵树相别》是宋代诗人韩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离别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慨。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历史和文化传承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韩维,字持国,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他出身于一个有影响力的家族,其弟韩绛更是宰相,但他本人并未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他的生平经历了不少变故,包括因父亲的去世而闭门不出,以及后来在神宗即位后得到重用的情况。
  1. 诗歌原文
    男儿易为别,寻尺固可轻。今日掺子祛,凄惶不自平。岂其道里远,要是隔音形。春风卷行迹,车马无留征。回首高阳峰,隐约林间明。

  2. 诗歌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男儿易为别”的描写,传达了离别时的无奈与哀愁。诗人提到“寻尺固可轻”,意味着即使微小的距离也可能成为分别的理由,体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刻情感和对物理距离的敏感。
  • “今日掺子祛,凄惶不自平”表达了诗人在分别时刻的心境,内心的不安与悲伤溢于言表。“岂能道里远?要是隔音形。”进一步探讨了情感与物理距离的关系,强调感情上的隔阂可能比实际的距离更让人痛苦。
  • 接着,诗人描绘了春风吹动下的行迹,“车马无留征”则暗示着虽然身体已经出发,但内心仍无法平静,这种情感的矛盾加深了别离时的忧伤氛围。
  • 最后,“回首高阳峰,隐约林间明”以自然景象作结,高阳峰的轮廓在春日的阳光下若隐若现,象征着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过去的怀念。这样的结尾既呼应了开篇的景物描写,也为全诗增添了一抹淡淡的希望。
  1. 诗歌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波折。诗人韩维在仕途中曾遭遇挫折,最终在神宗朝得遇重用。这种经历使得他在诗歌中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 从文化角度看,《和曼叔灵树相别》不仅仅是一首诗文作品,它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灵树相别”可能隐喻着生死、离别的主题,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生死观的复杂情感。这些内容都为理解宋诗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和曼叔灵树相别》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也是宋代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展示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这首诗以其深情的笔触、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意象,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