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李膺墓同曼叔作

汉衰奄寺炽,威柄敢专有。
桓桓李司隶,誓夺还君手。
登门盛贤俊,破柱发奸丑。
身虽以此亡,慕者犹恐后。
我行襄之野,把酹孤冢右。
精诚有相激,泪落入卮酒。
剖心死亦仁,灭顶过何咎。
大雅称明哲,于君岂其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李膺墓同曼叔作》,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作时间不详,但据考证,应为大历元年(766)左右。

诗中描绘了诗人在重经友人李膺墓地时的所见所感。首联“忆昨初因公抱病,今朝复与子同来”,“忆”字表明诗人对李膺往事的记忆和思念。颔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李膺生前交往之广泛、声名之显赫以及其不幸去世的感慨:“东都豪俊尽相识,北道贫贱交不遗。”这两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即上层社会的人际关系虽广泛但不真诚,而下层社会的友谊却深厚真挚。颈联“今君已死黄泉下,我亦垂暮人间者”,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李膺的不同人生阶段,感叹生死无常。尾联则以“独游终南山,不学卢家儿”作结,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通过对友人的回忆与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杜甫对友情的珍视,更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它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见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