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衰奄寺炽,威柄敢专有。
桓桓李司隶,誓夺还君手。
登门盛贤俊,破柱发奸丑。
身虽以此亡,慕者犹恐后。
我行襄之野,把酹孤冢右。
精诚有相激,泪落入卮酒。
剖心死亦仁,灭顶过何咎。
大雅称明哲,于君岂其谬。
【注释】:李膺:东汉时人,字元礼,曾任司隶校尉。寺炽:指宦官专权。桓桓:威武的样子。
贤俊:贤才俊士。破柱:拆除门柱。
襄之野:襄陵县的郊野。
酹(lèi):祭酒。
大雅:指孔子。《论语》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尚书·太甲上》:“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我民迪,惟上帝时格。”
【赏析】:此篇为李膺被害后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李膺的崇敬和怀念。全诗通过追述李膺被害经过,歌颂他的高尚品格和凛然正气,抒发了作者对奸佞当道、贤能受谗的强烈不满,表现了作者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汉衰奄寺炽,威柄敢专有。”首句写东汉末年宦官势力猖獗,把持朝政,威势炙手可热。“奄寺”指阉党,是东汉时期由皇帝宠信的宦官组成的集团。
“桓桓李司隶,誓夺还君手。”第二句写李膺作为司隶校尉,坚决与宦官作斗争。“桓桓”,威武的样子。“司隶校尉”,官名,掌管监察京师及所属郡县。“夺还君手”,意思是夺回宦官手中的权力。
“登门盛贤俊,破柱发奸丑。”“登门”指拜访。“破柱”,拆掉门柱。“贤俊”,指贤德有才的人士。“奸丑”,指奸邪丑恶的人。这两句说,李膺亲自登门拜访那些贤德有才的人士,揭发那些奸邪丑恶的坏人。这里,诗人借李膺之口,表达了自己反对邪恶势力,主张任用贤能人士的政治主张。
“身虽以此亡,慕者犹恐后。”“身虽”,虽然。“慕者”,羡慕他的人。“亡”,灭亡。“犹恐后”,意思是虽然已经死了,但那些仰慕他的人仍然担心以后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这里,诗人通过对比,进一步表明了自己坚持正义,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
“我行襄之野,把酹孤冢右。”“行”,步行。“襄之野”,指襄陵县郊外。“把酹”,手持酒杯向墓前敬酒。“孤冢”,单人坟墓。“右”,旁边。这两句说自己在襄陵县郊外行走,手持酒杯向那位被冤杀的李膺墓前敬酒。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李膺的深切怀念之情。
“精诚有相激,泪落入卮酒。”“精诚”,至诚之心。“有”,表程度副词。“相激”,互相感化,互相激励。“泪入”,泪水流入。“卮酒”,酒杯。这两句说,自己内心充满了对李膺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以至于泪水流进了酒杯。诗人通过自诉的方式,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李膺的崇敬之情。
“剖心死亦仁,灭顶过何咎。”“剖心”,剖开胸膛。“灭顶”,比喻死亡。“仁”,“仁者”,仁慈之人。这两句说,即使剖开了胸膛而死,也是出于仁义之心;即使遭受到极大的打击而死亡,又有什么过失呢?这两句诗人借自己的经历,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坚持正义,不怕生死的精神风貌。
“大雅称明哲,于君岂其谬。”最后两句说,像孔子那样被称为明智贤哲的人,对于您难道不是正确的吗?“大雅”,这里指孔子及其儒家学说。“明哲”,明智而有才能的人。“于君”,对于你。这两句说,像孔子这样被誉为明智贤哲的人,对于你来说,难道是不正确的吗?诗人借用孔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坚持正义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