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圣俞食笋

犀皮包玉束作斤,有馈为子盘中珍。
爱之不欲食客众,夜密置酒呼其邻。
作诗盈纸颇瑰怪,胄出恐是龙之真。
流涎溢吻极称诧,两都无芹吴无莼。
念我故园事栽插,独于此物尤勤勤。
春芽怒迸地皮裂,采掇入撰无虚晨。
独留晚出补林罅,几日不见长过人。
新梢秀叶动清景,荫藉往往铺吾茵。
而今安得复致此,腹饱藜苋身埃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圣俞食笋》是宋代诗人韩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寓意,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品原文
  • 犀皮包玉束作斤:这句比喻竹笋如珍贵的宝物,珍贵至极,如同珍贵的犀牛皮肤和贵重的玉石。
  • 有馈为子盘中珍:意指竹笋作为佳肴,是尊贵的食物,足以令子女们珍惜并享受其美味。
  • 爱之不欲食客众:表达了对这顿竹笋宴的喜爱,宁愿自己独自品尝,也不愿让宾客们分享这种美味。
  • 夜密置酒呼其邻:在月光下设酒邀请邻里共尝这一美食,展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韩维(约1019—1078),字无咎,号蓝溪,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圣俞食笋》是他在宋仁宗时期所作。
  • 写作时间:此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内容推测是在他担任官员期间或晚年时所作。
  • 创作动机:可能是在任职期间,韩维因公务繁忙而难以亲自品味家乡的美味竹笋,因此借诗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竹笋美食的珍视。
  1. 艺术特色
  • 比喻手法:用“犀皮包玉”来比喻竹笋,形象地表现了竹笋的珍贵和美好。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对故土和竹笋深深的眷恋之情,以及对亲友共享天伦之乐的渴望。
  • 语言风格:诗句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既有文人墨客的雅致,又不失民间风味。
  1. 文化价值
  • 对竹文化的传承:竹笋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其相关诗词反映了古人对竹的崇敬和依赖。
  • 友情与乡愁的抒发:《和圣俞食笋》不仅表现了对家乡竹笋的热爱,也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重视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 宋代诗歌的代表性作品:作为宋代诗人的作品,它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代表了当时文人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

《和圣俞食笋》不仅是一首赞美家乡竹笋的美食之作,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它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怀念,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