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仲举徽猷罢郡造朝

四月维夏天未暑,天台居民逃室处。
城中屦贵巷陌喧,城外号奴去村墅。
老癃扶杖少者趋,夫弃禾麻妇投杼。
肩随足蹑似同谋,色沮声低咸偶语。
使君高车挽不止,谁其嗣之保闾里。
攀辕卧辙岂留行,遮道填门宁足恃。
三江阻隔江水深,莫使江头有船舣。
我闻此语良足听,呼使来前陈本始。
吾州使君能静治,千里无虞安狱市。
澄之不清扰不浊,尽道使君心似水。
昔襦不足今裤馀,良药千金补疮痏。
黄屋近驻钱塘城,愿说政平并讼理。
从今更借二三年,增秩赐金书用玺。
我言此语尔未思,有大于此尔何知。
入为三公自故事,天台美称公是宜。
德泽但可施一州,润及九里宁独私。
携持却看祖道盛,送车百两多旌麾。
争先劝饮接殷勤,玉酒湛湛皆盈卮。
使君千觞亦未醉,更听小儒前致词。
嗟予待次七闽郡,法式规模知吏师。
忘年屈势待我厚,岁月易得今再期。
送公去郡情更恶,人送作郡知何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孙仲举徽猷罢郡造朝》是一首由宋代诗人谢伋创作的诗歌。此诗以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状况。

从历史背景来看,这首诗创作于宋朝,这是一个文化繁荣、政治相对稳定的时代。然而,尽管国家整体上较为安定,但在某些地区,如天台等地,由于战争、灾害或政治变动的影响,社会秩序出现了混乱。这种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天台居民逃避的场景,暗示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性和民众的生存状态。

从文学技巧上看,谢伋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比喻,如“城中屦贵巷陌喧”、“老癃扶杖少者趋”、“夫弃禾麻妇投杼”等,这些描写不仅形象地表达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困境,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此外,诗人还通过对使君高车挽不止、谁其嗣之保闾里的描绘,表达了对地方官员能否真正解决问题的关切和担忧。

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更是对统治者的一种期望和批评。诗人希望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安抚民心,真正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虚名和利益。

《送孙仲举徽猷罢郡造朝》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具有高度成就,更在思想和情感深度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期盼,它提醒我们,任何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对人民的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