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狼烽不起烟,兵戈犹记旧年前。
岩居有客能招饮,肉食何人为给鲜。
但得生涯类盘谷,可无风景似斜川。
共寻糊口田三亩,仍办遮头屋数椽。
次韵子云盱眙道中三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子云盱眙道中三首》是韩元吉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在道中所见所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 诗歌原文及赏析:
- 诗的第一句“桑间无褐半饥人,斗粟千金不换银”描绘了一个社会现状,即虽然物质匮乏,人们仍旧顽强生存。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生活的艰难。
- 第二句“末路多惭逭沟壑,长年敢笑走埃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终结的无奈和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展现了诗人对生死观的独特感悟。
- “江声直下黄牛峡,河势遥分白马津”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壮美的感受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作者简介:
- 韩元吉(1118~1187),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和学者,其词作多抒发山林间的情趣,尤以表达隐逸情怀著称。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现实。
- 文化影响:
- 这首诗不仅是韩元吉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的体现,也是宋代文人精神面貌的一种反映。它展示了宋代文人在动荡时代中的隐逸心态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韩元吉的《次韵子云盱眙道中三首》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展现宋代社会风貌和文人情感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在历史变迁中的角色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