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其六雨花台

泽国又秋晚,天际有飞鸿。中原何在,极目千里暮云重。今古长干桥下,遗恨都随流水,西去几时东。斜日动歌管,萸菊舞西风。
江南岸,淮南渡,草连空。石城潮落,寂寞烟树锁离宫。且斗尊前酒美,莫问楼头佳丽,往事有无中。却笑东山老,拥鼻与谁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其六雨花台》是一首宋代的文学作品,由韩元吉所创作。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背景: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状和表达个人情感。
  2. 诗词原文:《水调歌头 · 其六雨花台》“泽国又秋晚,天际有飞鸿。中原何在,极目千里暮云重。今古长干桥下,遗恨都随流水,西去几时东。斜日动歌管,萸菊舞西风。江南岸,淮南渡,草连空。石城潮落、寂”。
  3. 作品主题:此词描绘了长江中下游一带的秋天景色,通过描写泽国的秋晚,天际飞翔的大雁等自然景观,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4.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词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例如,“遗恨都随流水,西去几时东”反映了一种对过去历史的追忆与无奈;而“斜日动歌管,萸菊舞西风”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
  5. 历史影响:该词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不仅因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受到后世读者的喜爱,也因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而被历代学者研究。

《水调歌头·其六雨花台》是一首情感深邃、意象丰富的宋代文学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