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崔公孺国博西亭感怀

常虚西馆待高贤,一见襟怀两释然。
且叩真诠期进道,不论衰鬓逐凋年。
顽金在矿须当变,逸骥无鞭亦自前。
相叩屡辞虽未得,已齐朝市与林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和崔公孺国博西亭感怀》是宋代诗人韩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索这首诗的多维度特征:

  1. 作品原文与鉴赏
  • 诗歌原文
    常虚西馆待高贤,一见襟怀两释然。且叩真诠期进道,不论衰鬓逐凋年。顽金在矿须当变,逸骥无鞭亦自前。相叩屡辞虽未得,已齐朝市与林泉。
  • 诗歌内容: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西亭与高贤交流的情景。一见到对方,诗人便感到内心的愉悦,仿佛一切烦恼都消散了。接着,诗人表达了对真理追求的渴望,无论年龄如何增长,都不放弃追求进步的决心。同时,诗人也感叹世事变迁,顽石需要变革,而骏马无需鞭打也能前行。尽管多次尝试表达自己的见解未果,但诗人仍能保持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整体上,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歌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的融合。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
  • 意象丰富:诗歌中的“顽金”、“逸骥”等意象富有象征意义,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变与超越,象征着诗人在面对世事变迁时所持有的态度。这些丰富的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语言凝练:诗歌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每一句都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这种凝练的语言使得诗歌更容易打动人心。
  1. 历史影响
  • 在文学历史上,《次韵和崔公孺国博西亭感怀》被认为是韩琦诗歌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吸引了后世许多文人的效仿和研究。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次韵和崔公孺国博西亭感怀》不仅是韩琦诗歌创作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