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末伏与立秋同日

末伏居尝极蕴隆,今辰俄与立秋同。
虽馀暴虐难禁暑,奈有萧骚已至风。
冰出魏台犹示贵,扇思班箧欲收功。
从兹渐入清凉境,林嘒寒蝉露暧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戊申末伏与立秋同日》是宋代诗人韩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末伏与立秋同日时天气变化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末伏居尝极蕴隆,今辰俄与立秋同。
    虽馀暴虐难禁暑,奈有萧骚已至风。
    冰出魏台犹示贵,扇思班箧欲收功。
    从兹渐入清凉境,林嘒寒蝉露暧空。

  2. 诗人介绍

  • 韩琦,字稚圭,号赣叟,宋相州安阳人。他在仁宗天圣五年进士及第后,逐渐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历任右司谏、体量安抚使等职,并参与庆历新政,最终因新政失败而出知扬州。在英宗即位后,他再次进入朝廷担任重要职务,被封为魏国公。
  1. 诗歌鉴赏
  • 末伏的暑热与立秋的到来:“末伏居尝极蕴隆”描述了末伏时节的极端暑热,而“今辰俄与立秋同”表达了时间转变的突然和意外。这种对比突出了季节交替时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们的感受。
  • 自然景象的描述:诗句“冰出魏台犹示贵,扇思班箧欲收功”生动描绘了初秋时分的自然景色,以及人们对即将到来的凉爽气候的期待。
  • 对凉快氛围的向往:“从兹渐入清凉境”表达了随着季节变化,人们希望摆脱酷暑,进入一个凉爽舒适的环境的愿望。
  • 对秋天景象的描写:“林嘒寒蝉露暧空”则具体描绘了初秋时节的树林和空气中的景象,展现了秋天特有的寂静与清新。

《戊申末伏与立秋同日》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生动的四季变化图景。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界变迁的敏感捕捉,也反映了宋代文化背景和个人情感的交织。通过对这一作品的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