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居尝极蕴隆,今辰俄与立秋同。
虽馀暴虐难禁暑,奈有萧骚已至风。
冰出魏台犹示贵,扇思班箧欲收功。
从兹渐入清凉境,林嘒寒蝉露暧空。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其内容主要描述了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我们来逐句解析这首诗:
- 戊申末伏与立秋同日:戊申年的最后一个月(末伏)与立秋的日子在同一天,即立秋的当天。
- 末伏居尝极蕴隆,今辰俄与立秋同。:末伏期间,天气极其炎热,到了现在(立秋当天),炎热突然消失,与立秋同日。
- 虽馀暴虐难禁暑,奈有萧骚已至风。:虽然剩下的炎热难以忍受,但已经有凉风到来。
- 冰出魏台犹示贵,扇思班箧欲收功。:从魏台流出的冰仍然显示出它的尊贵,而想要用扇子降温却已经来不及了。
- 从兹渐入清凉境,林嘒寒蝉露暧空。:从此以后,渐渐进入凉爽的地方,树叶在寒风中微微摇曳,露水在空气中散发出凉爽的气息。
接下来是译文:
- 戊申年末的酷暑与立秋的日子相遇,仿佛炎热与秋天同时来临。
- 尽管还有剩余的炎热难以忍受,但凉风已经开始吹拂。
- 从魏台流出的冰仍然显示出它的尊贵,而想要用扇子降温却已经来不及了。
- 从此以后,渐渐进入凉爽的地方,树叶在寒风中微微摇曳,露水在空气中散发出凉爽的气息。
下面是关键词注释:
- 戊申:指农历的第五十三个年份,戊为阳土,申为阳金。
- 末伏:指农历六月中最后一个月的伏天,也就是最热的时候。
- 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秋季的开始。
- 魏台:古代地名,这里可能是诗人引用的一个典故或象征。
- 班箧: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折叠式小箱子,用来收纳书籍等物品。
- 清凉境:形容环境非常凉爽舒适的地方。
- 萧骚:形容风吹动草木的声音,这里可能暗示秋天的凉意逐渐增加。
- 林嘒寒蝉:形容树林中的树木在寒风中轻轻摇曳,蝉在寒冷中鸣叫的声音。
- 露暧空:形容露水在空气中蒸发后留下的温暖感觉。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立秋日的天气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季节更替的感慨和观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冰出魏台犹示贵”中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冰的珍贵和凉意的渐增。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对自然的描述引发读者对生命、时间和宇宙规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