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近锦江归未得,见人之蜀便凄然。
闻君细说开州好,劝我来依刺史贤。
当路尚多屯虎兕,远湖曾否息戈鋋。
何时万里云沙静,稳上沙头上水船。
送子文待制归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子文待制归蜀》是一首由宋代诗人韩驹创作的诗歌。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对友人归蜀的复杂心情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以及对其前程的关切。
韩驹(1180-1135),字子苍,是仁寿(今属四川)人,后来因为避乱徙居汝州(今河南临汝)。韩驹于徽宗政和二年(1112)应召入京,并被赐进士及第,之后在秘书省正字、中书舍人的职位上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文学成就。宣和六年(1124),他因元祐曲学事件而受到牵连,最终在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后去世,享年约五十九岁。
《送子文待制归蜀》这首诗作于韩驹晚年,反映了他对友人即将离开时的依依不舍与深情祝福。“家近锦江归未得”,首句便以自己未能返回家乡锦江起笔,暗含着对友人即将踏上归途的感慨。紧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见人之蜀便凄然”显示了诗人对友人未来道路的担忧。
诗中的“闻君细说开州好,劝我来依刺史贤”透露出诗人希望友人能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成绩的愿望,“当路尚多屯虎兕,远湖曾否息戈鋋”则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看法及其对未来的忧虑。
《送子文待制归蜀》不仅是韩驹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是其在动荡时代中对友情和前途深切关怀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欣赏,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以及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