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济桥亭诗

大夫官业世所惊,老觉轩冕非真荣。
斯文自属吾党事,正恐无路逃虚名。
生犹不见皇甫谧,死岂肯投刘禹锡。
茂陵一幅入汉宫,世间共怪无遗帙。
哀哉若人用意深,自言身作鹤鸣阴。
著书遗子千万轴,人初笑我籯无金。
万仞磨崖刊好语,那知百年苍藓污。
尔来夜夜虹贯天,山下居民未知处。
周诗不列石鼓歌,后世恐叹遗羲娥。
于今购市完家集,野老何知亦摩挲。
川流可平石可腐,只此杀青垂万古。
五百骊珠固已奇,插架不知犹几许。
公今未暇归田庐,且当驱童晒蠹鱼。
不辞借取车连轸,要读人间未见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利济桥亭诗》是宋代著名文人韩驹所作,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历史文化层面也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深入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韩驹的文学风格、思想观念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韩驹,字子苍,号陵阳先生,是宋朝仙井监人。他于徽宗政和初年以献颂补假将仕郎身份进入朝廷,并因贡献显著被授予进士出身。他的官职生涯包括秘书省正字等重要职位,负责校正御前文籍和与三馆士分撰亲祠明堂、圆坛、方泽等乐曲的工作。

  2. 诗歌主题:《利济桥亭诗》表达了韩驹对于名利和真知的深刻思考。诗中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通过描写自己对官场生涯的看法和对学术追求的执着,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3. 艺术风格:《利济桥亭诗》的语言精炼而富有力度,情感真挚且深沉。诗中的意象丰富,如“茂陵一幅入汉宫”和“生犹不见皇甫谧,死岂肯投刘禹锡”,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历史场景,也隐喻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

  4. 文化影响:《利济桥亭诗》不仅是韩驹个人思想的体现,也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首诗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研究宋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5. 历史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利济桥亭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广泛认为是宋代文人抒情诗的代表之一。它展示了韩驹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体现了他对个人信仰和社会责任的坚持。

《利济桥亭诗》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而是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指导现代人的生活实践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