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四日夜作

三更欲眠灯挂壁,被冷何曾双脚直。
西风一夜枕边鸣,令我下床三叹息。
君莫悲秋且自悲,朱颜白发来相随。
天公造作悲欢事,要令百岁如狂痴。
达人大观无不可,岂合坐受天公欺。
我惭无处看明月,一掌荒庭秋草没。
去年忆上黄神山,笑看万里清光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月十四日夜作》是宋代诗人韩驹创作的。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韩驹:字子苍,号陵阳先生,为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官至秘书省正字。他与苏轼有师生之谊,其诗风格接近储光羲,有《陵阳集》传世。
  1. 诗歌原文
  • 三更欲眠灯挂壁,被冷何曾双脚直。西风一夜枕边鸣,令我下床三叹息。君莫悲秋且自悲,朱颜白发来相随。天公造作悲欢事,要令百岁如狂痴。达人大观无不可,岂合坐受天公欺。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通过描述夜晚的寒冷和西风的声音,以及内心的挣扎与感慨,韩驹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和自我反省。
  • 意象运用:诗句中“西风一夜枕边鸣”等使用了大量传统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韩驹的诗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味,每个词句都经过精心选择和打磨,使整首诗歌在简洁中见丰富。
  • 结构紧凑:《八月十四日夜作》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节的内容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感流程,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结构特点。
  1. 历史背景
  •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诗人夜深人静时所作,反映了作者在特定时刻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变化。
  • 历史评价:韩驹的诗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尽管他的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晓,但其作品仍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宋代诗词的代表作之一,《八月十四日夜作》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 文化传承:韩驹的诗歌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涵,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八月十四日夜作》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感悟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段历史和文化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对于生活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