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河中田沃兼呈李渎徵君

未遂去蓬瀛,闲居在舜城。
七弦调似性,万卷记如名。
下榻留山相,敲门认竺卿。
中条与太华,窗里见峥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河中田沃兼呈李渎徵君》是宋代诗人魏野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对于理解诗歌具有重要价值。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魏野,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原籍蜀地,后迁居陕州(今河南陕县)。魏野一生乐耕勤种,亲手植竹栽树,凿土引泉,将所居草堂周围环境布置得景趣幽绝。他的诗风清淡朴实,多吟咏陕州风土人情、田园山水,诗风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1. 诗歌原文
    未遂去蓬瀛,闲居在舜城。
    七弦调似性,万卷记如名。
    下榻留山相,敲门认竺卿。
    中条与太华,窗里见峥嵘。

  2. 诗歌赏析:《寄河中田沃兼呈李渎徵君》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生活的宁静,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哲学思考。诗中使用的“未遂去蓬瀛”等表达,反映出诗人对于世外桃源的向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赞美和对简朴生活的喜爱。

  3.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超然物外的情怀。
  • 语言朴实:诗中使用的语言简洁明了,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 情感真挚:诗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诗人在陕州期间的所见所感。陕州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他能够在诗歌中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
  1. 文化意义
  • 《寄河中田沃兼呈李渎徵君》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它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寄河中田沃兼呈李渎徵君》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作品,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风采,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