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高生归青社

去指沧溟畔,来辞翠霭间。
程遥过凤阙,家近见牛山。
红叶飘行色,清溪照别颜。
蹇驴看上处,拄杖出柴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高生归青社》

《送高生归青社》是宋代诗人魏野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秋日送别的生动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不舍的情感。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作者简介:魏野(约967年—1019年),字仲先,号草堂居士、东湖野士等,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著名的文人、画家和隐士。他与黄庭坚、秦观、张耒等人有深厚的交情,并被誉为“苏门四学士”。魏野的诗作多反映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诗歌原文:去指沧溟畔,来辞翠霭间。程遥过凤阙,家近见牛山。红叶飘行色,清溪照别颜。蹇驴看上处,拄杖出柴关。

  3. 诗意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四句诗,勾勒出了一幅秋日送别的生动场景。首句“去指沧溟畔”描绘了高生即将离开的情景,沧海之畔象征着辽阔无垠的空间,暗示着高生将踏上一段新的旅程。接下来的“来辞翠霭间”则表现了归来时的景色,翠幕般浓厚的云雾中透露着归家的温馨。第三句“程遥过凤阙”展现了从远方归来的高生经过京城的景象,而“家近见牛山”则描绘了他即将返回家乡的地点。最后两句“红叶飘行色,清溪照别颜”以自然景象作为离别的象征,红叶随风飘落,映照着高生的离去身影;而清澈的溪水反射着别离的面容,增添了一份离愁别绪。

  4. 文化背景:在中国文化中,送别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人们通过诗词歌赋等形式表达对离别之人的不舍之情。《送高生归青社》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而成,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5. 艺术特色:该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变化。特别是最后两句“红叶飘行色,清溪照别颜”,不仅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更通过这些景物的变化,传达了诗人对高生的深深思念和祝福。此外,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宏大的自然景观,也有细腻的生活细节,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

《送高生归青社》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古代诗歌,通过对秋日送别的描绘,深刻地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