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李安见寄

三举休嗟尚陆沉,献书已得帝知音。
烧残灰烬方分玉,披尽泥沙始见金。
思苦任成潘岳鬓,道穷莫动孟轲心。
公车再召应非晚,疏懒犹难卜访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魏野的《依韵和李安见寄》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七言律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
    三举休嗟尚陆沉,献书已得帝知音。
    烧残灰烬方分玉,披尽泥沙始见金。
    思苦任成潘岳鬓,道穷莫动孟轲心。
    公车再召应非晚,时雨偏宜夏木深。

  2. 作者介绍

  • 魏野,字昭愿,号东堂居士,生于五代后汉时期,卒于北宋时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创作上,尤以五言诗见长,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 诗歌解析
  • 三举休嗟尚陆沉: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感慨。陆沉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仕途的艰难,诗人通过比喻,将自己比作被困在水中的船只,无法自由航行。
  • 献书已得帝知音:此句反映了诗人虽然多次上书,但仍未得到皇帝的认可。这里的“知音”指的是能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人,诗人表达了一种孤独感和不被理解的痛苦。
  • 烧残灰烬方分玉,披尽泥沙始见金:这两句诗描述了诗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磨砺,最终才能显露出真才实学的过程。其中,“烧残灰烬”比喻经历了艰苦的磨练,“方分玉”则意味着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如同从沙石中发现了玉石一样珍贵。
  • 思苦任成潘岳鬓,道穷莫动孟轲心: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看淡的态度。潘岳鬓白,暗示了岁月的痕迹;孟轲心,则表示坚守信念。这两句诗强调了诗人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不为外界所动摇。
  • 公车再召应非晚:这句诗表明诗人并不急于求成,愿意等待时机成熟再采取行动。公车再召,即指有机会再次被征召入仕,而不应觉得太迟。

魏野的《依韵和李安见寄》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