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衢见寄兼呈董行父

弃繻东入武牢关,帝里经年岂是闲。
鹢退暂知淹凤藻,鹏残即看上鳌山。
讨论想慰门人意,谈笑应开翰长颜。
唯我块然谁共处,终朝门掩竹林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王衢见寄兼呈董行父’是宋代诗人魏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1. 原文
    弃繻东入武牢关,帝里经年岂是闲。
    鶂退暂知淹凤藻,鹏残即看上鰲山。
    讨论想慰门人意,谈笑应开翰长颜。
    唯我块然谁共处,终朝门掩竹林间。
  2. 译文:我放弃了功名,向东进入武牢关,在帝都度过了漫长的一年。鶂鸟退去后才知道被压抑的凤凰才能得到展翅的机会,我的抱负就像一只受伤的大鹏一样,希望有一日能冲上九霄。我想通过交流来安慰同门的门人,谈笑中应该展现出他们的才华。我只能孤独地生活,一天到晚都闭门读书于竹林之间。
  3. 注释:这首诗中有一些生僻字词,如“武陵”、“鶂”等需要解释或翻译以帮助理解诗意。
  4. 写作背景:《和王衢见寄兼呈董行父》的创作背景并没有详细的记录。然而,根据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可以推测这是在宋徽宗时期(约公元1100年至1125年)魏野因不满朝廷政治而离开京师,隐居山林之后的作品。
  5. 作品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不满。特别是诗中的“讨论想慰门人意,谈笑应开翰长颜”两句,展现了诗人在逆境中依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6. 评析:魏野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受到后世读者的喜爱。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还表达了诗人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王衢见寄兼呈董行父》是魏野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宋代文人心态和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
  7. 创作背景:关于魏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据记载,魏野曾因不满朝廷的政治而离开京都,隐居山林。他的诗歌多反映出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8. 文学价值:作为宋代诗人的代表作品之一,《和王衢见寄兼呈董行父》不仅展示了魏野高超的诗歌技巧,也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情感。该诗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诗人和文学爱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王衢见寄兼呈董行父》不仅是魏野诗歌创作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宋代诗歌发展、文人心态以及社会变迁的重要文本。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