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同州陈太保

至道不在言,至言不在舌。
在琴复在诗,谅唯君子别。
侯门戟森森,中有野人谒。
非趋势利场,慕彼仁义辙。
此去几迟留,忽焉还岁月。
孤心伤欲摧,冻足涩如折。
离声无歌钟,行色有霜雪。
去矣当复来,琴弦未欲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别同州陈太保》是宋代诗人魏野所作,一首五言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魏野,字仲先,号草堂居士,生于陕州陕县,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魏野不求仕进,自筑草堂,弹琴赋诗,生活态度非常自由洒脱,这种性格也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的作品多关注自然和社会现象,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2. 作品原文:至道不在言,至言不在舌。 在琴复在时,谅谁君子别。 侯门戟森森,中有野人谒。 非趋势利场,慕彼仁义辙。 此去几迟留,忽焉还岁月。 孤心伤欲摧,冻足涩如折。 离声无歌钟,行色有霜雪。 去矣当复来,琴弦未欲绝。
  3. 作品注释:《别同州陈太保》是魏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感慨。其中涉及的典故和象征意义丰富,需要通过一定的文学背景知识来理解。
  4. 作品赏析: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魏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魏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 作品评析:《别同州陈太保》不仅是魏野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宋代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6. 写作背景:据史料记载,《别同州陈太保》创作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999年),当时魏野被举荐参与祭祀活动,但由于疾病的原因未能前往。因此,诗中的“上表以病辞”和“帝祀汾阴”等情节可能反映了这一历史背景。

《别同州陈太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示了魏野高超的诗歌技巧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还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某些特点和文化风貌。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