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 娟娟侵鬓妆痕浅

娟娟侵鬓妆痕浅,双颦相媚弯如剪。一瞬百般宜,无论笑与啼。
酒阑思翠被,特故腾腾地。生怕促归轮,微波先注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菩萨蛮·娟娟侵鬓妆痕浅》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作品。这首词以其生动的意象和深情的笔触,表达了词人对于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爱人的思念之情。下面是关于这首词的介绍:

  1.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以豪放派为主,语言明快自然,富有哲理,深受后人喜爱。苏轼不仅是文学巨匠,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画家,其书法与绘画风格独特,影响了后世无数艺术家。

  2. 诗词原文
    娟娟侵鬓妆痕浅,双颦相媚弯如翦。一瞬百般宜,无论笑与啼。
    酒阑思翠被,特故腾腾地。生怕促归轮,微波先注入。

  3. 主题思想:此词描绘了一位女子细腻动人的容貌以及她与词人之间微妙的情感交流。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子的美丽和内心的温柔,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对于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于爱人深深的思念。

  4. 艺术手法:苏轼在创作中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词内容更加丰富且充满意境。例如,将女子的美貌比作“鸾如翦”,既形象又生动地表达了女子眉眼的精致与美丽。此外,苏轼的诗词中常带有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引发读者对生命、爱情及人生的思考。

  5. 历史地位:苏轼作为宋代词坛的领袖人物之一,其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菩萨蛮·娟娟侵鬓妆痕浅》是苏轼众多佳作中的佼佼者,不仅因其优美的文辞和深邃的思想而广受赞誉,更因其蕴含的情感和文化价值而被后人传颂。

《菩萨蛮·娟娟侵鬓妆痕浅》不仅是一首表现男女情感的经典之作,也是苏轼艺术成就的代表。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每一位爱好文学的朋友细细品读与欣赏。

注解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宋史·乐志》:「女弟子舞队名。」《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正音谱》注「正宫」。唐苏德祥《杜阳杂编·卷下》:「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有二龙,鳞鬣(liè)爪角悉备。明霞锦,云鍊水香麻以为之也,光耀芬馥着人,五色相间,而美丽于中国之锦。其国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北宋·孙孟文《北梦琐言·卷四·温李齐名》:「温庭云,字飞卿,或云作『筠』字,旧名岐,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曰『温李』。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而士行有缺,缙绅簿之。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宣宗尝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遣未第进士对之。庭云乃以『玉条脱』续也,宣宗赏焉。又药名有『白头翁』,温以『苍耳子』为对,他皆此类也。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假其新撰密进之,戒令勿他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亦有言云:『中书堂内坐将军。』讥相国无学也。」宋·王颐堂《碧鸡漫志·卷五·〈菩萨蛮〉》云:「《菩萨蛮》,《南部新书》及《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遂制此曲。当时倡优李可及作菩萨蛮队舞,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大中乃宣宗纪号也。《北梦琐言》云:『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假温飞卿新撰密进之,戒以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词十四首,载《花间集》,今曲是也。李可及所制盖止此,则其舞队,不过如近世传踏之类耳。」按温词有「小山重叠金明灭」句,名《重叠金》。南唐李后主词名《子夜歌》,一名《菩萨鬘》。韩涧泉词有「新声休写花间意」句,名《花间意》。又有「风前觅得梅花」句,名《梅花句》。有「山城望断花溪碧」句,名《花溪碧》。有「晚云烘日南枝北」句,名《晚云烘(hōng)日》。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之情感,历来名作极多。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俱未收,唯见明吴讷钞宋曾端伯辑《东坡词拾遗》。

先注人:傅注原作「先住人」,义晦;《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先泥人」。今据《花庵词选·卷二》谢希深同词改。《全宋词》编者注:「案此首别又作谢希深词,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二》。」《全宋词》谢希深词卷中亦收此词,题为《咏目》,词正文「颦」作「眸」,「腾腾」作「瞢腾」。编者注:「案此首别又作东坡词,见曾端伯本《东坡词拾遗》。」曹本校注云:「此词意境与谢希深词想合,故断定非东坡词。」则该词作者有待详考。刘尚荣按:「宋黄叔旸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二》,明毛晋之刊本改称《花庵词选》,成书于南宋淳祐间,晚于曾端伯编《东坡词拾遗》近百年,难为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