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相士郭灏

载小奚奴长自随,两牛腰大赠行诗。
逢人有问辄如见,及我相遭不肯奇。
每会面时长好好,合开口处或期期。
道人莫是朱仙术,当与余言未及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魏了翁的《赠相士郭灏》是一首七言律诗,反映了诗人对郭灏相术的质疑和评价。下面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魏了翁(1206~1274年),字华父,号鹤山,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四川邛州蒲江人。他以博学多才著称,不仅在政治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还在文学创作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魏了翁曾历任多个地方官职,最终官至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其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学术,对宋代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诗作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生、自然以及社会的独特见解。魏了翁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善于运用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哲理性,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
  1. 诗词原文
    载小奚奴长自随,两牛腰大赠行诗。
    逢人有问辄如见,及我相遭不肯奇。
    每会面时长好好,合开口处或期期。
    道人莫是朱仙术,当与余言未及之。

  2. 诗词鉴赏

  • 咏物寄情:《赠相士郭灏》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一个相士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诗人通过对相士随身的小奚奴的描述,巧妙地引出了相士的身份与特点,使得读者能够迅速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 人物描绘:诗中“两牛腰大”是对相士形象的高度概括,既突出了他的身材魁梧,也暗示了他性格中的某些特征。而“逢人有问辄如见”则表达了相士与人们的交流互动,以及他在人际交往中的机敏和自信。
  • 情感表达:整首诗贯穿着一种对于相术的质疑和反思。诗人通过与相士的交流,逐渐发现相术并非真实可靠,而是一种迷信行为。这种情感的转变,不仅是对相士的批评,也是对整个相术行业的否定。同时,诗歌也透露出诗人对于人际交往的一种独特感悟,即人们应该更加注重真诚和沟通,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表象来建立联系。
  1. 历史背景
  • 《赠相士郭灏》的创作背景与宋代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当时社会风气开放,人们对于传统观念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对于各种信仰和仪式都抱有探究之心。在这种背景下,魏了翁的这首诗不仅是对相士的批判,也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思和警醒。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魏了翁在《赠相士郭灏》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小奚奴”、“两牛腰大”、“逢人有问”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内容。
  • 语言精炼:诗歌语言简洁明了,但内涵丰富,通过对事物细节的刻画,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 情感真挚:诗歌中的情感真挚而深刻,无论是对相士的批判还是对人际交往的思考,都充满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时代烙印。
  1. 文化影响
  • 传承价值: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之一,魏了翁的《赠相士郭灏》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继承了宋代文人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良传统,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和启示。
  • 启示意义:这首诗对现代人际交往和社会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在现代社会,人们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各种信仰和仪式,不应盲目追求表面的吉祥征兆,而应关注内在的精神需求和真实的情感表达。

《赠相士郭灏》作为魏了翁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在文化、思想层面展现了其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魏了翁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也可以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