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王万里

江声砧杵入层楼,预作人闲八月秋。
虹外挂无穷远思,雁声鸣不断新愁。
汉淮赤地不知里,巴蜀青天更上头。
蹇我康时分无策,只祈一饱暂销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王万里愁霖》是宋朝著名文学家魏了翁的代表作品之一,展现了其深刻的时代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人简介:魏了翁,字了翁,号淡斋,南宋时期邛州蒲江人。他是蒲江历史上第一个全省“状元”,在宋代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体系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魏了翁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后人广泛传颂。
  2. 诗歌原文:首句“江声砧杵入层楼”描绘出秋天到来时,江水涛声与远处捣衣的砧杵声交织,穿透高楼,营造出一种寂寥而深沉的氛围。第二句“虹外挂无穷远思”,则表达了对远方的无限牵挂和深深的思念;第三句“雁声鸣不断新愁”,则通过大雁的叫声传达了诗人对家人或爱人的深深思念;第四句“汉淮赤地不知里,巴蜀青天更上头”,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同时寓意自己的仕途之路虽然坎坷,但仍然心怀壮志,勇往直前;最后一句“蹇我康时分无策,只祈一饱暂销忧”,则反映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焦虑,同时也寄托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3. 创作背景:《次王万里愁霖》的创作时间难以考证,但根据诗中的用词和意境来看,应该是在宋宁宗时期(1201年—1224年)。当时正值靖康之变后社会动荡,国家急需贤才,因此魏了翁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首充满忧虑和希望的诗篇。

魏了翁的《次王万里愁霖》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也是一幅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画作。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魏了翁这位伟大诗人的个人品质和文学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