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游吏部赴召

天马周流不停策,青龙挂空山无色。区中物物见根柢,岁年滔滔逐流水。
吁天求归归未获,客里随人送行客。鏦金伐鼓行清秋,江头组练云如稠。
道旁老人相与语,主宾闻之愕相顾。或云造阙如登仙,一声謦咳落九天。
岂知位高势逾偪,莫向紫宸庭下立。非关啖刍解喑嘿,紫宸地禁鸣不得。
或云敢言儗鸣凤,千古高名泰山重。岂知说着心骨惊,臣名愈重国愈轻。
或言古人重晚节,元忠子方费分说。岂知晚节不难保,却忧攘臂为人笑。
三人所赠不皆然,然则子也今何言。元祐中年基绍圣,建中靖国何尝靖。
若教此事欠讲明,直将两是为端平。是时臣言便休得,臣不忧身却忧国。
臣愿天意开平治,明良长似改元时。夬刚未终戒苋陆,姤阴虽微畏羸躅。
真教世道端且平,宁使臣无赫赫名。三人冁然笑,子之所愿吾不到。
吾言必于身,子言望于人,子意虽厚吾言真。低头谢二老,还以告景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游吏部赴召》是宋代诗人魏了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与背景
  • 诗的原文如下:“天马周流不停策,青龙挂空山无色。区中物物见根柢,岁年滔滔逐流水。”这几句诗以生动的意象开篇,描绘了一种天地间自然景象的变化,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该诗创作于宋代,诗人魏了翁通过这首诗传达了自己对仕途生涯的感慨与思考。在元佑年间的政治斗争中,魏了翁经历了从被信任到被排斥的转变,这首诗或许就是在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上所作。
  1. 诗歌内容分析
  • 诗的前四句“天马周流不停策,青龙挂空山无色”通过天马和青鵔两种神兽,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世界的变幻。天马象征自由的飞翔,而青龙则代表威严和不可侵犯的力量,二者的结合反映出诗人对于命运无常的认识。
  • “区中物物见根柢,岁年滔滔逐流水”进一步揭示了世事的变迁和历史的连续性。这里“区中物物”指的是世间万物,都像树木一样生长,根深叶茂;而“岁年滔滔”则形容时间如流水般不停地前进,不断带走一切。
  • 接下来的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求归不得与客居之感:“吁于求归归未获,客里随人送行客。”在这里,诗人感叹自己虽心怀归途,却难以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安宁,只能被迫留在异乡,陪伴他人送别远行之人。
  • 诗的后半段“鏦金伐鼓行清秋,江头组练云如稠。”则是描写了一种送别的场景。鏦金伐鼓声中,诗人行走在清秋的江边,周围是密集的云彩,这不仅是自然的景观,也象征着诗人心中无法排解的愁绪和沉重的心情。
  • 诗的结尾“道旁老人相与语,主宾闻之愕相雇。”描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道旁的老人相互交谈,而主宾们听到此情此景,都感到惊讶和不解。这种交流可能反映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对真挚友情的渴望。
  •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送别场景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在仕途上的失落与挣扎,以及他对友情和真实情感的向往和珍视。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送游吏部赴召》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抒情与写景完美结合。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的象征和比喻,使得整首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而且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例如,天马和青龙的使用,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和力量的追求,也暗示了人生旅途的无常和挑战。
  • 诗的语言精炼而富有力度。每一个字词的选择都经过深思熟虑,旨在通过寥寥数笔勾勒出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这种语言的艺术性体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学素养和对传统诗歌形式的熟练掌握。
  1. 诗歌的历史影响
  • 《送游吏部赴召》不仅是魏了翁个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宋代诗歌中的佳作。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世提供了关于个人经历、政治态度和哲理思考的重要参考。
  • 该作品的流传和传播,使其成为研究宋代文人心态和当时社会环境的重要资料。同时,它也为现代读者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提供了一扇窗口,增强了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广度。

《送游吏部赴召》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魏了翁个人情感、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