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游古意韵

死易程婴岂不知,十年后死未为非。
文辞未必改秦馆,敲朴徒能抱御衣。
无志何劳悲庙黍,得仁更不食山薇。
儒冠有愧一厮养,何忍葵心对落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游古意韵》是宋末元初诗人谢枋得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他对人生、志向和生死观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谢枋得(宋信州弋阳人),字君直,号叠山,理宗宝祐四年进士,曾历任抚州司户参军、建康考官等职。元兵陷信州后,变姓名入建宁唐石山,宋亡后,居闽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程文海荐,辞不起。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强之北上,遂不食而死,门人私谥文节。
  2. 作品原文
    死易程婴岂不知,十年死后未为非。
    文辞未必改秦甥,敲朴徒能抱御衣。
    无志何劳悲庙黍,得仁更不食山薇。
    儒冠有愧一厮养,何忍葵心对落晖。
  3. 作品鉴赏:《和游古意韵》是一首充满感慨和哲思的诗歌,它以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诗中表达了对于生死观念的理解,认为死亡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幸或失败,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回归和重生。同时,通过对文字的比喻,暗示了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诗中的“无志何劳悲庙黍”一句,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无奈和困惑;而“得仁更不食山薇”则表达了在道德追求上的一种坚持和执着。此外,诗中还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如忠诚、孝顺、谦卑等。
  4. 艺术特色:《和游古意韵》在艺术上也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它的语言精炼且富有韵味,通过简练的句子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其次,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使得整首诗歌既具有美感又富有内涵。最后,诗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
  5. 历史影响:《和游古意韵》作为宋末元初时期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它是那个时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反映,也是研究宋代文学和元代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之一。同时,这首诗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激发了许多文人对于生命、理想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和游古意韵》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也因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远的历史价值而被后人传颂。这首诗不仅是谢枋得个人思想的体现,更是整个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