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易程婴岂不知,十年后死未为非。
文辞未必改秦馆,敲朴徒能抱御衣。
无志何劳悲庙黍,得仁更不食山薇。
儒冠有愧一厮养,何忍葵心对落晖。

以下是这首诗《和游古意韵》的逐句释义及其译文、注释和赏析:

  1. 诗句解读
  • 死易程婴岂不知:这句话表达了谢枋得对于生命的看法。他认为即使死亡是容易的事情,但他并不觉得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暗示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轻视。
  • 十年后死未为非:谢枋得认为即使十年后再死也并非是一件坏事。这反映了他对于生死的超脱态度,以及对于时间的淡然看待。
  1. 译文
  • 死易程婴岂不知,十年后死未为非。
  • 文辞未必改秦馆,敲朴徒能抱御衣。
  • 无志何劳悲庙黍,得仁更不食山薇。
  • 儒冠有愧一厮养,何忍葵心对落晖。
  1. 注释与注解
  • 程婴:春秋时期的一位忠臣,因救助婴儿而被尊为“义士”,后来为了救婴儿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 秦馆:古代的一种官署,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学术机构。
  • 敲朴:一种刑罚工具,敲朴者用它敲击犯人的臀部,以使其屈服。
  • 无志何劳悲庙黍:这里的“庙黍”可能是指祭祀用的黍米,表达了诗人对于祭祀活动的不屑。
  • 得仁更不食山薇:这里的“得仁”可能是指得到仁德或者正义,而“山薇”是一种植物,用来比喻食物。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德和信仰的坚守。
  1. 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生死、道德和信仰的探讨,展现了谢枋得对于生命的独特理解和价值观。他不仅关注个体的生命经历,更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 诗中的“死易程婴”一句,可能是对历史上的忠诚之士的一种赞扬,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 “十年后死未为非”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死的超越,他并不把死亡看作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将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荣耀。
  • “文辞未必改秦馆”,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他认为即使在政治变迁中,文化和知识仍然应该被保留和传承。
  • “无志何劳悲庙黍”,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追求的重视,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他的社会地位或者物质条件,而应该看他是否有追求真理和道德的勇气。
  • “得仁更不食山薇”,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德和信仰的坚守,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得到了真正的仁德,那么他就应该放弃一切享受,继续追求更高的目标。

谢枋得的《和游古意韵》通过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他对生命、文化和道德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