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春山去,呼儿取杖藜。
弄晴方见日,吹雨又生泥。
怅望还归舍,怀思未隔溪。
会当舒此兴,花草步芳蹊。
柬周五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柬周五哥”是宋代诗人韩淲的作品《柬周五哥·我欲春山去》中的一句。这句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一部分。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韩淲(963年-1022年),字昌老,一字无咎,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文人、学者。他是南宋初年的文学家、史学家,与陆游等并称“闽中四贤”,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均有重要地位。他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其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意解析:”我欲春山去,呼儿取杖藜”描绘了诗人想要远离尘世喧嚣,寻找一个宁静的山水胜地的愿望。这里的“杖藜”指的是手杖,象征着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这种动作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弄晴方见日,吹雨又生泥”展现了诗人在春日阳光下行走的情景,晴雨交替的景象不仅生动形象,也隐喻了人生的多难多变。
艺术特色:韩淲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在《柬周五哥》中,通过描述春山之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其次,他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例如,“我欲春山去,呼儿取杖藜”这句诗,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简洁有力地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最后,韩淲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哲理思考,使得他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和表达。
“柬周五哥”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的诗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韩淲的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情厚意,更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