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风散焦暵,雾日照寒凉。
影迹连山白,声华落木黄。
俗情难以澹,幽事不关忙。
我觉年逾迈,君吟诗益昌。
昌甫自衢送客入城得其诗次韵呈之
介绍
《昌甫自衢送客入城得其诗次韵呈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时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后,为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而写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一、诗歌原文
昌甫自衢送客入城,得其诗次韵呈之。
我今欲别子,子去又何之?
但道使君心,吾今与子违。
坐令东州下,空使南丰知,
此去如鸿鹄,高飞不复疑。
二、诗歌翻译
我如今要分别你,但你离开又到何处呢?只需说出你的想法,我现在与你意见不合。让我让你失望吧,我去了东州,让南丰县知道我的去向。你要像大雁一样高飞,不要再犹豫了。
三、诗歌鉴赏
情感表达:这首诗中,苏轼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他的笔触细腻而真挚,既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也展现了自己内心的纠结和矛盾。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修辞手法:在这首诗中,苏轼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比如,他将自己的心情比作“坐令东州下”,将朋友的离去比作“此去如鸿鹄”,这些生动的比喻,使得诗歌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自然界的景物,如“鸿鹄”,也有社会现象的描述,如“东州”和“南丰”。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寓意。
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首先,它采用了绝句的形式,短小精悍,便于传诵;其次,它在语言上清新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但又不失诗意和美感;最后,它的构思巧妙,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四、历史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当时苏轼正在担任杭州通判。这首诗是他对一位名叫昌甫的朋友的离别之作,体现了他们深厚的友情和相互理解。同时,这首诗也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展现了他在艺术上的成熟和创新。
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在艺术上的追求和实践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特点。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他都力求达到新的高度。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体现在他的其他文学作品和生活实践中。因此,可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