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昌甫九日

薄寒中人秋气清,山能高绝水能平。
独怜佳节迫吹帽,谁可东篱嗅落英。
尽道诗家有昌甫,每逢胜处说渊明。
鬓毛垂领萧萧白,应任雨风阴复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昌甫九日》是宋代诗人韩淲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诗歌的意境表达、情感抒发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展现了深刻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相关背景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韩淲(1152年—1224年),字仲止,号涧泉,宋信州上饶人,与赵蕃(号章泉)并称“二泉”。韩元吉之子,一生清高绝俗,致力于吟咏,是当时诗坛上的佼佼者。
  1. 作品原文
  • 原文展示:《次韵昌甫九日》的原文如下:“薄寒中人秋气清,山能高绝水能平。独怜佳节迫吹帽,谁可东篱嗅落英。”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韩淲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1. 艺术特色
  • 对比运用:诗人在诗中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处境对比,如山的高峻与水的平静,玉山的峻峭与自己平凡的处境,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句的深度,也使情感得到了更丰富的展现。
  • 情感表达:通过对节日氛围的描绘和个人感慨的结合,韩淲传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和友情的深刻理解,使得这首诗充满了哲思和人文关怀。
  1. 历史影响
  • 历代评析:《次韵昌甫九日》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历代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它不仅是对宋代诗歌创作的一个例证,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体现。
  • 文化传承: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首诗在弘扬国学、传承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精湛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和学习。

韩淲的《次韵昌甫九日》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哲思的佳作,也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