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广教寺

平生萧散喜登临,秋入溪山处处清。
访古人传裴相国,寻诗我忆谢宣城。
风回万木新霜净,云薄长空夕照明。
更向僧窗闲徙倚,一樽谈笑为君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广教寺”是宋代诗人李弥逊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绘秋日溪山之景和与僧人的闲谈共饮情景,展现了诗人平生的萧散与对自然的喜爱。下面是这首诗及其背景的介绍:

  1. 诗歌原文及鉴赏
  • 诗歌原文
    平生萧散喜登临,秋入溪山处处青。
    访古人来传裴相国,寻诗我忆谢宣城。
    松竹茂密小溪回,茶丛数亩父老传。
    晚风一叶舟横笛,时听疏钟过水滩。

  • 诗歌鉴赏:这首诗以秋天为背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喜爱。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宁静,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1.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 历史背景:广教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南麓,始建于大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刹之一。自唐代以来,广教寺经历了多次兴衰变迁,直至1937年毁于日本侵华战火。2004年,广教寺得以重建并移址新址。
  • 文化意义:广教寺不仅是佛教的重要心法宗派的发源地,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它见证了中国历代的佛教发展,成为研究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1. 诗歌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李弥逊巧妙地运用了“秋”、“溪山”、“松竹”等自然意象,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受和内心的宁静。
  • 意境营造:整首诗歌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氛围。诗人通过对古迹的探访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其高洁的人格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联系
  • 文学影响:韩淲的《宿广教寺》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的创作。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宋诗的特色,也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 思想内涵: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它传递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宿广教寺》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诗歌作品,它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宋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