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伯皋持巩仲至三山诗卷来因借录之

不见睡翁恰六年,郭文山下正鸣弦。
欲求一句无因耳,且录旧诗殊恍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余伯皋持巩仲至三山诗卷来因借录之’这句话来自于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和巩仲至三山诗卷》。

这首诗是苏轼在与好友、诗人巩仲之(字仲至)相会时所作,两人曾一同游览过三山。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感受。

我们来看诗句“余伯皋持巩仲至三山诗卷来因借录之。” 这里提到的余伯皋,可能是与巩仲之一同游览三山的人,也可能是后来将诗卷赠予苏轼之人。他持着巩仲之所写关于三山的诗卷来到苏轼面前,希望苏轼能够借阅并抄录下来。

接下来是“余伯皋持巩仲至三山诗卷来因借录之”这句,直接表达了诗歌的内容:

  • “余伯皋”指的是苏轼的朋友之一——余伯皋;
  • “持巩仲至三山诗卷来”表明是余伯皋携带了巩仲至的诗歌卷轴来到苏轼那里;
  • “因借录之”说明苏轼出于欣赏或学习的目的而借阅并抄录了这首诗。

这句诗描述了一位名叫余伯皋的朋友携带着另一名朋友巩仲之的作品来到苏轼处,并请求苏轼将其诗抄录的行为。这不仅是对友情的一次体现,也反映了古代文人雅集时的互动和交流情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