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睡翁恰六年,郭文山下正鸣弦。
欲求一句无因耳,且录旧诗殊恍然。
余伯皋持巩仲至三山诗卷来因借录之
余伯皋:名不详,字伯皋。巩仲:即巩宗道,名不详,字仲道,号南溪。三山:在福州闽县西南。
不见睡翁恰六年,郭文山下正鸣弦。
睡翁:指陈宓,字子静,号睡翁,晚号白云先生,福建莆田人。郭文山:在福州闽侯。
欲求一句无因耳,且录旧诗殊恍然。
两句一联。郭文山下正鸣弦:郭文山的诗句“郭文山下正鸣弦”被传为佳句。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友人处看到巩仲带来的三山诗卷后,写下了这首诗。诗人通过回忆与友人相识以来的情景,抒发了对故友的怀念之情。
首联先交代时间,“不见睡翁恰六年”,写诗人与巩仲分别已有六年,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颔联以郭文山下正在鸣弦的美景作反衬,表达诗人对友情的珍惜。颈联直接点题,写出了诗人想向巩仲讨教诗句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渴望和追求。尾联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执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