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谭守登跨鹤台

昔守王道甫,作此跨鹤台。
金行露气高,尝同斸蒿莱。
九日长沙归,晦翁命予杯。
至今清梦长,寂寂令心哀。
君侯我辈人,能赋有馀才。
复兹菊花秋,登临为徘徊。
子美高李句,万里风云来。
世道古犹今,兴也何悠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韩淲的《同谭守登跨鹤台》是一首充满哲理和历史感的诗,通过描绘跨鹤台的场景与诗人的个人感受,表达了他对过去历史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下面将对其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同谭守登跨鹤台》的作者是韩淲,字仲止,号涧泉,宋信州上饶人。他是一位清高绝俗、以吟咏为事的诗人,其诗名与同时的赵蕃号章泉并称。韩淲的一生短暂入仕,后便归隐,一意以吟咏自娱。
  • 创作时间: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代,即大约在960年至1279年之间。
  1. 诗歌原文
  • 昔守王道甫,作此跨鹤台。金行露气高,尝同斸蒿莱。九日长沙归,晦翁命予杯。至今清梦长,寂寂令心哀。君侯我辈人,能赋有馀才。复兹菊花秋,登临为徘徊。子美高李句,万里风云来。世道古犹今,兴也何悠哉。
  1. 诗歌解析
  • 历史与现实:通过首联“昔守王道甫,作此跨鹤台”,点名了跨鹤台的历史由来,同时也隐喻着历史的深远影响。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回顾了过去的事件,更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的尊重和感慨。
  • 个人情感:诗中的“九日长沙归,晦翁命予杯”反映了诗人归乡的心情,以及对友人的款待之情。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一个温馨的场景,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 哲学思考:最后两句“世道古犹今,兴也何悠哉”,则展示了作者对世间万物永恒不变的思考,以及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这种深刻的哲学思考,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人生和宇宙真理的探索。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韩淲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他的诗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能够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昔守王道甫,作此跨鹤台”这句诗,通过对历史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缅怀和敬意。
  • 象征意义: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都富含深意,如“跨鹤台”不仅是一座建筑,也象征着历史的传承和超越。诗人通过对这一景象的描述,传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同谭守登跨鹤台》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融合历史、哲学和个人感悟的杰作。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生态度。这首诗不仅是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启示和鼓励,提示人们要不断地回顾历史、思考人生,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相关推荐